昨天那篇文章里有小伙伴留言:专业配资交易网
然后我琢磨了一下,想到了我们最优秀的校友,且看他是如何实现,并超越理想的!
18岁,考上了某大学地质矿产一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。那时候学校刚成为全国重点大学,学制还是5年。
23岁,考上了研究生,学习地质构造专业。
26岁,研究生毕业。在那个年代,他研究生毕业留城应该问题不大,但却响应国家号召,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,被分配至西部某省的一个地质队,成为了一名技术员。
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他运用所学的地质矿产和构造专业知识,深入野外一线,参与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,足迹遍布这个省份的山川戈壁,在实践中锤炼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韧的意志品质。
根据他的笔记描述:他在野外做事一丝不苟,为定一个点常跑一两小时山路。行内有 “遥测点”,即远观地质现象、凭附近地貌在地形底图上定点,有人借此偷懒。但他从未定过 “遥测点”,良知不允许我偷懒,否则会痛苦,哪怕多爬一两小时山,也会到实地观测并认真记录。
这种做事风格,在当下社会,都快要绝迹了!
展开剩余59%因其出色的政治表现和组织能力,开始兼任政治干事。在特殊历史时期,不仅负责技术工作,还承担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、宣传动员和组织协调任务,在复杂环境中展现了全面的素质。
后来,被提拔为政治处负责人,行政级别由科员逐步晋升至正科级。
36岁,升任地质队的党委常委,副队长。级别也由正科变为副处!
那个年代,处级干部平均年龄普遍超过 40 岁。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 “四化” 方针(革命化、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),作为研究生学历的地质工程师,符合当时 “知识化 + 专业化” 的选拔标准,其晋升路径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。
39岁,升任该省地矿局副局长,级别到了副厅。
40岁,在西部某省工作14年后,又回到了北京。升任国务院某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、党组成员。行政级别到了正厅。
41岁,因为优秀的表现,升任副部长,级别到了副部级
从36岁副处到41岁副部,5年跨越了正处、副厅、正厅几个级别,这好像是有那么点快!
他的快速晋升是政策红利、行业需求、个人能力与组织培养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在干部年轻化的国家战略下,地质系统的技术属性为其提供了上升通道,而个人在基层积累的技术权威、管理创新能力,以及大领导的赏识与栽培,则构成了其跨越性晋升的关键链条。
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机制的活力,也凸显了技术型干部向综合型领导转型的成功范式。
再往后,44正部级,50副国级,60正国级......
。。。本文完。。。
发布于:河北省鼎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